2020年全球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部門共排放二氧化碳241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0%,其中,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這些能源基礎設施碳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新建基礎設施在未來還將運行數十年并持續產生碳排放,這對《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氣候目標產生較大威脅。對此,專家建議,通過縮短能源基礎設施服役年限、降低產能利用率等措施減少其碳鎖定排放。
12月21日,《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及鎖定效應》(以下簡稱《報告》)研究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分別介紹了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的能源基礎設施、其碳排放量以及如何通過轉型,破解碳鎖定難題,從而實現碳中和目標。《報告》由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研究院和能源基金會支持,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排放數據庫工作組發起并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完成。 《報告》指出,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均是支撐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行業和部門,近三十年得到快速發展。全球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排放總體呈增長趨勢,2020年全球火電、鋼鐵、水泥和陸地交通運輸部門共排放二氧化碳241億噸,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70%。受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拉動,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國家貢獻了全球大部分新建產能,碳排放增速較快,成為上述主要能源基礎設施碳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基礎設施在未來還將運行數十年并持續產生碳排放,其碳鎖定效應將對《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氣候目標產生較大威脅。如果全球主要化石能源基礎設施持續擴張,持續新建基礎設施的碳鎖定效應將對低碳轉型帶來巨大挑戰。而碳鎖定效應并非一成不變,通過縮短能源基礎設施服役年限、降低產能利用率等措施可減少其碳鎖定排放。 在此基礎上,《報告》建議,扭轉高碳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慣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長帶來的長期碳鎖定效應,同時降低資產擱淺風險;加速能源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術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強度;加大新興低碳技術研發力度,推進氫能煉鋼、碳捕集與封存等減排技術的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抓住后疫情時代綠色復蘇的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強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構建全球零碳能源體系。 發布會上,與會專家圍繞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排放數據庫對實現我國碳中和目標與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意義、能源基礎設施綠色轉型路徑等內容展開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礎設施是全球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在此數據庫基礎上繼續開展深入研究,形成系統性、有全球影響力的成果,進而從技術路徑和科技創新角度啟發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發展方向,助力各國落實《巴黎協定》溫控目標,實現全球綠色低碳發展。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