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表示,盡管一季度表現欠佳,我國鋼材需求量在2022年仍將維持高位,但鋼鐵行業正面臨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低碳轉型時間緊任務重、產業鏈安全隱患等諸多挑戰,需要加大對鋼鐵供給安全問題的關注。
鋼材需求量仍將維持高位
我國鋼材需求主要受國內市場需求影響,與建筑行業、制造業發展息息相關。盡管一季度表現欠佳,但2022年的鋼材需求量仍將維持高位,不會大幅度增減。
他指出,鋼鐵消費中,建筑產業消費占比近六成,隨著“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項目陸續落地實施,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大,“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房地產投資也有望回穩。此外包括機械、汽車、家電行業在內的裝備制造業產量也將保持發展勢頭。
“不僅是量的問題,未來下游的產品升級會對鋼鐵產品提出更高要求?!崩钚聞摲Q,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 同步為鋼鐵行業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了重大機遇。其中,以建筑鋼結構為代表的下游用鋼行業的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對高質量鋼鐵材料的需求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型鋼材也成為多數行業的共同要求。
在外貿層面,李新創指出,除了“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預計帶動的2億噸鋼鐵需求增量。今年正式實施的RCEP也為鋼鐵行業提供了新空間。2021年中國對RCEP成員國鋼材出口量占總量的41.9%,而且RCEP區域內密切的機電產品貿易也將間接帶動鋼材需求并推動產品向中高端升級。
此外,RCEP的實施也使國內鋼鐵原料供給渠道更加順暢。李新創指出,近年來中國鎳礦對外依存度保持在85%以上,主要來源為菲律賓、新喀里多尼亞和印尼。東盟國家也是中國鋼坯進口的重要來源之一,未來應當繼續關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鋼鐵行業變化。
新階段面臨多重挑戰
在國內外市場多機遇的同時,鋼鐵行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當前全球疫情加劇,地緣政治矛盾尖銳,全球經濟面臨的“滯脹”壓力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增強,為鋼鐵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挑戰。
他強調,產業政策要求越來越嚴也是對鋼鐵行業的挑戰。當前政策層面要求鋼鐵行業產能置換日趨嚴格,產能置換比例顯著提升。項目備案也更加規范,建設鋼鐵冶煉項目須滿足先進工藝裝備水平和領先指標要求。同時鋼鐵行業還面臨產能產量雙控、污染物排放雙控、能耗雙控以及碳排放雙控的“四大雙控”制約,全國粗鋼產量在2021年減量近3000萬噸后,仍將繼續壓減。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積極推進低碳轉型工作,在先進節能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智能化管控體系建設、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流程結構優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目前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總體還處在基礎與推進階段,控制產量、實現碳達峰相對容易,而降碳和實現碳中和則是長遠的發展問題。生產過程碳排放機理復雜,成熟可行技術挖潛空間縮小,減排成本增加;流程結構優化的資源要素、成本優勢不足;前沿低碳技術成熟度尚低、低成本規模化應用尚不具備條件等仍是當前的行業挑戰,要先立后破,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發展。
此外,在資源層面,雖然國外原材料渠道有所拓展,但產業鏈安全隱患日益凸顯。
“鐵礦不僅是總量問題,還是來源結構問題”,李新創指出,我國鋼鐵行業在原料保障上存在依賴進口、來源集中、權益礦不足以及議價能力弱等痛點。中國消費的鐵礦石大量依賴進口,過去兩年中國進口來源集中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與此同時,鋼鐵行業低碳發展使得對進口原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全球原料質量條件呈下降趨勢,鐵礦產業的非連續性、建廠達產時間長等結構特點也在制約著鋼鐵原材料來源。
近期國內對鐵礦開發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建立多維度、多元化的資源保障體系。既要在國內新建一批競爭力較強的礦山,又要重視海外開發,在多國建立海外資源基地,實現進口來源多元化。對于錳、鉻、鎳等附加值高且國內供應有限的礦種,也可考慮建立儲備制度。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